西拉雅平埔文化藝術展: 刺桐花開的地方


【新聞稿】

  難得一見的西拉雅平埔族文物及藝術作品,將於1月31日起至2月27日止,於國家音樂廳文化藝廊,以「刺桐花開的地方」為名,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展覽。

  此一「西拉雅平埔文化藝術展」係有關單位為配合陳美雲歌劇團假國家劇院演出的歌仔戲「刺桐花開」,特邀台南縣平埔族西拉雅文化協會、左鎮教會羅來受紀念館及私人收藏家張永宗、西拉雅素人藝術家羅藍儀共襄盛舉,提供文物收藏及藝術作品展出。

  西拉雅即是平埔族的一支,平埔族(居住平原之意)是台灣早期居民之一,遍佈在台灣西部沿海平原與台地,北起凱達格蘭,南至屏東馬卡道族,其中人數最多的就是定居於台南縣的西拉雅族群。這個族群擁有單純隨和的性格,而當外來的移民和侵略者入侵時,他們被迫放棄家園和土地,而且逐步漢化,和世界上許多少數民族的命運一樣,幾近於消失,而被人們所遺忘。

  一群尋根的平埔族西拉雅後裔,組成了「台南縣平埔族西拉雅文化協會」,具備自我認同的意識的族人,在平埔族文化嚴重流失的現代,嘗試恢復舊有的傳統文化,並從中粹取元素,還原並創造新的、具動態性的西拉雅文化,例如以平埔調演唱聖詩,展示平埔習俗的舞劇等,還有年僅廿幾歲的西拉雅後裔羅藍儀,於僅存的傳統衣飾花紋中尋找靈感,利用各種媒材創作繪畫及服飾等作品。本次由西拉雅文化協會提供的展品有:竹製的傳統生活器具及樂器(包括特殊的鼻簫、竹排琴、竹筒響器及竹口琴等)及羅藍儀藝術作品。展覽現場每日將定時播放協會於86年12月間於台南新化舉辦的平埔族音樂及舞劇等表演實況。

  此次展出另一部份文物,來自於張永宗老師的收藏,以及左鎮教會羅來受紀念館的提供。目前任教於台南高農的張永宗老師,其外祖父羅來受為西拉雅平埔族,曾任左鎮鄉第一屆縣議員,頗具傳奇性,逝世後教會特為興建紀念館,陳列平埔族文物及家族事蹟等。張永宗對推展西拉雅文化不遺餘力,除四方奔走做田野調查,整理撰文,並不惜耗資蒐羅已有四百年歷史的珍貴「番契」,從這些「番契」中,可以看出平埔族人土地流失的真象。其餘的收藏品還有舂臼、雕刻木臼、祀壺、安平壺等實物,將與張永宗之土番竹枝詞等書法一併展出。

  為增進觀賞者對平埔族整體概念的瞭解,展覽現場並同時還以詳細的圖文說明平埔族人的文化特色,並有關於公廨、祀壺、尪姨、牽手、遊車、跳戲、刺桐花等平埔特殊風貌的圖文解說,及珍藏於中研院的六十七「番社采風圖」複製圖,此外,並提供平埔資訊,及發現平埔血緣的辨別法,觀賞者也許能藉此意外的發現隱藏在自己背後的平埔族血緣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促成這次展覽的機緣,乃是來自於陳美雲歌劇團的新戲「刺桐花開」,這齣即將於2月25至27日假國家劇院演出的新編歌仔戲,內容以清初台灣平埔族為背景,描寫漢人與生番(傀儡番)、熟番(平埔族)之間的交流與糾葛。表達對弱勢的少數民族抱屈的人道精神,並寄予同情、理解與尊重的意涵。為使觀眾於看戲之餘,對劇中平埔族之歷史背景及人文風物有更進一步的瞭解,並將此一活躍於台南本土的藝術生命力,與更多的人分享,在陳美雲歌劇團的製作群義務策劃下,首先於演出前推出此一特展,期使台灣人重新重視這段被遺忘已久的本土歷史,進而讓族群間的瞭解,推展出彼此的尊重與融合。

展覽內容

樂器類

鼻 笛
細柔、文雅深思的音色。創造出如置身在亞洲森林或在深山中的氣氛。
竹口琴
發出文雅和嗡嗡的聲音亦會產生泛音,有神秘的感覺。
吹 管
發出類似口哨聲,若團體演奏時,有如鳥兒在歌唱的感覺。
竹 琴
發出巨大和尖的音色,亦有樹搖擺、風吹聲、鳥嬉戲和水滴聲的感覺。
裂縫筒
發出巨大和尖銳的聲音,給予喜樂、興奮的跳舞的情緒。
竹 筒
發出深沉和文雅的聲音,帶有嬉戲和喜樂的趣味。
嗡 筒
產生巨大的嗡嗡聲,展現一種熱誠、溫暖的氣味。
竹 鼓
發出柔細的聲音。
鋸 琴
如泣如訴的心酸音律,緊扣人心弦。
竹鐵琴
聲音響亮,餘音嘹繞,可當主奏。
竹胡琴
低音竹管
音色低沉渾厚,穩重踏實,一如定音鼓,適合伴奏。

童玩類

竹陀螺、竹蜻蜓、直昇機、竹槍、竹管槍、踩亮蹺、手車、招呼器

生活用具類

搖籃、筆筒、筆.花.筒、湯匙、尖匙、茶匙、叉子、拐扙、煙吹、扁擔、 鼎刷、雞槽、蕃薯插、尿筒、捕鼠器、嚇鳥具、竹管燈火、曠山燈、牛口罩 蜻蛙釣、摘木瓜、打水器(Ho-giah)、秧凳子、箸籠仔、幼童椅(I-ko-a) 田籃、牛擔、謝籃、針線籃、製繩索具、龍眼夾